笙大致可以分為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“傳統笙”和1950年代後陸續被研發出來的“現代加鍵笙”兩大類。
傳統笙和鍵笙代表型——現代笙之間的區別在於其演奏方式。傳統笙多使用按孔笙苗,演奏時需要捧著笙斗,直接按住在笙苗管上的按孔;而鍵笙則以按鍵笙苗為主,演奏時通常手要掐在笙箍下方,利用按鍵控制孔的開閉,惟有少數使用按孔笙苗的特例[a] ;
傳統笙
编辑
演奏者吹奏傳統笙傳統笙通常指音位序列和持笙手勢沿襲古代者[4]:14。
清末民初時的傳統笙通常為17管笙,笙斗為木製,僅有13到14個笙苗裝有簧片可以發聲(有管無簧稱「啞管」),不過仍可吹奏全音階,如用於江南絲竹中的絲竹笙(17管、13簧)。[23]隨著20世紀中葉中乐的發展,傳統笙被改革以增加音域和音量,如將所有笙苗裝上簧片、增加笙苗數,或將擴音管連接在竹製的笙管上以放大聲音[20]。
傳統笙為移調樂器,吹嘴另一邊最長的笙苗「宮苗」為宮音(C),這一根「宮苗」做成什麼音,該把笙就是什麼調的笙。目前傳統笙主流是D調笙。
现代笙
编辑
趙宏亮三十六簧鍵笙。
現代笙特色為音域較寬、半音齊全,適合合奏。鍵笙、排笙形狀貌似「小型可攜式管風琴」[2],抱笙則似放大版的傳統笙。鍵笙可以再分出排笙、抱笙。高音笙通常以鍵笙的型制為主,而中音笙通常使用排笙、低音笙使用抱笙。
鍵笙
编辑
鍵笙這個詞即指整把笙都是裝設加鍵笙苗的笙,由笙斗、笙苗、笙箍、笙架、音鍵、擴音管、吹嘴等部件所構成。[4]笙苗的末端——笙腳插進笙斗中,並利用黏於笙腳上的簧片與擴音管共鳴發聲。鍵笙採按鍵閉氣設計,即須按下按鍵方可發聲。[3]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馮海雲稱之為「现代笙」。有些鍵笙還有連動按鍵設計,能演奏更複雜的和聲,或使指法運行更方便,如馮海雲42簧鍵笙。[22]
笙苗、笙腳、簧片交接處
笙箍
吹嘴
張之良、孫汝桂研發了三十六簧加鍵擴音圓笙,笙曲《歡樂的草原》即專門為該款笙設計[4]。「三十六簧加鍵擴音方笙」為目前的主流现代笙,在民族乐团中為基本配備[24]。1972年,中央民族樂團的王慧中在楊大明「三十二簧加鍵方笙」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此款笙,並在1974年由孫汝桂完成擴音管的設計和笙的製作[4],其音域為G3到F♯6。[3]另外亦有三十八簧鍵笙、四十二簧鍵笙等設計。[22]
抱笙
编辑
抱笙使用連桿機構及活門,控制風箱中空氣流入笙苗,音色甜美、飽滿。其外型類似一個大型的傳統笙,並在前方[b]或兩側[c]有按鈕型的按鍵,吹奏時演奏者坐於椅上,手伸於抱笙前方或兩側控制位在笙斗上的按鍵。[4]抱笙的金屬擴音管靈感可能來自蘆笙[20]。
排笙
编辑
三十六簧中音排笙
三十二簧低音排笙(王澤爽製)
排笙也叫做「台笙」,鑒於抱笙機構複雜、難以學習及維護而改良,保留風箱、音位等設計,但將其展開面成平面,使其易於操作及維護。[25]進入21世紀後,由於笙苗數量不斷增加,傳統排笙的按鍵排列已不敷使用,於是研發了「鍵盤排笙」,風箱機構與排笙無異,差別在於按鍵使用了鋼琴鍵的規則。[4]:33
部分排笙設計有一列獨有的12個黑色按鍵,當按下按鍵時會演奏三個不同八度的同一個音符;如按黑色“C”就會讓C3、C4、C5同時發聲。[4]
各種現代笙音域表(以趙宏亮所製36簧笙家族為例[d])
名稱
音域
高音笙
中音笙
次中音笙
低音笙